行政區:
臺北市萬華區
地址:
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51號
座標:
宗教類別:
宗教(自我認定):
崇敬對象說明(如主配祀神明、主保、聖人等神像、畫樣,以及符號等):
主祀天上聖母
左龕:觀音佛祖、註生娘娘
右龕: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
左側殿:弘法大師、地藏王菩薩
右側殿:福德正神、虎爺
玉皇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
崇敬對象(主祀):
坐向(朝向):
南
設立時間: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歷史沿革:
臺北天后宮,原名艋舺新興宮,俗稱西門町天后宮、西門町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天后宮,主祀天后媽祖,廟址原為日本佛教真言宗之弘法寺。該廟前身新興宮肇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址為艋舺直興街(今貴陽街與西園路交叉口,青山王館附近),1943年被日本政府徵收,檀越將神暫奉於艋舺龍山寺,1948年進駐西門町。
又該廟遷徙前曾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遷廟後,地方人士改稱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與青山王館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龍山寺、祖師廟、青山王館與本廟直接合稱為「艋舺四大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艋舺仕紳、商行在新興宮右側立「添建艋舺大渡碑記」(現存國立臺灣博物館),紀念林成祖等人捐錢興建大渡以便渡河,此外還記載說渡河的規費會捐給新興宮當香油錢。而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時,新興宮發生火災,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進入日治時期後不久,於明治廿九年(1896年)成立了大日本臺灣佛教會,本部便設於「艋舺媽祖宮」(新興宮)內。之後新興宮內又設置了國語傳習所,曹洞宗從軍布教使佐佐木珍龍又在廟中設立了慈惠醫院。此外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載,艋舺的壯丁團事務所就設在新興宮內,而且當地的治安狀況似乎不好,廟裡的住持曾經被騙兩次。又根據日方的調查資料,當時新興宮土地面積有160多坪(建築面積127坪),顯見具有相當規模。
二次大戰爆發後,日本官方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以開闢防空道路為由,徵收土地,拆除新興宮,信徒遂將神像及神器暫奉於艋舺龍山寺後殿。《臺北天后宮的歷史》一書認為艋舺新興宮跟大稻埕慈聖宮可能是因為未依附日本佛教宗派(如曹洞宗等),又是漢人信仰中心而被日本官方以開路為由拆除。
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日本人奉盟軍命令引揚歸國,弘法寺被接手的陳宗坦改為「慈光禪寺」,但後來於民國37年(1948年)6月被當時的臺北市教育局長黃啟瑞以管理不善為由撤換,並將寺院建築轉給新興宮使用。此外另有說法認為戰後該寺由臺北市教育局接管後,經新興宮信徒爭取才將弘法寺改為新興宮;又有說法認為是教育局長黃啟瑞為讓媽祖有所奉祀,提供「法華寺」(在西寧南路上)與「弘法寺」讓信徒選擇,而信徒認為法華寺坐西朝東與新興宮舊廟坐北朝南不同,遂選擇弘法寺。新興宮信徒之後在該年(1948年)7月7日從龍山寺後殿將媽祖送到「慈光禪寺」(弘法寺)。然而此一將佛寺轉由傳統信仰廟宇使用的做法,引起佛教界的不滿,中國佛教會臺灣省分會即在民國37年(1948年)年底向諸多單位寄出陳情信函,但最後在經過行政訴訟後,判決黃啟瑞勝訴。
原本該廟仍以「新興宮」為廟名,但在民國41年(1952年)8月以擲筊方式取得媽祖神示,將廟名改為「臺灣省天后宮」。次年(1952年)12月20日上午,因國際聯誼社裡面的雪園中菜部失火,延燒至天后宮,導致原弘法寺建物與清朝留下來的文物遭到燒毀,僅有神像等部分文物被搶救出來。礙於經費問題,火災後僅以木板搭蓋簡陋廟宇,民國48年(1959年)11月29日才配合媽祖一千年聖誕紀念活動募款重建正殿。民國56年(1967年)因臺北市由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故改稱「臺北天后宮」
外觀描述:
(未填寫)
網站:
(未填寫)
調查時間:
2018/09/08 - 11:48
備註:
(未填寫)
崇敬對象的分靈來源:
《淡水廳誌》中記載由唐山迎來之海神媽祖神像
媽祖分香問題訪談問題3:進香頻率:
媽祖分香問題訪談問題4:進香路線: